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冠軍:如何提高手機攝影水平? @原畫冊韓松:既然是心得,那麼我便不擺出一個完整的手機攝影學習架構了。以下幾條,分別從觀念、操作、練習幾個方面進行建議,希望能幫助大家突破這樣的困境——道理我都懂啊,就是出片不滿意。 本人在IPPA,MPA,MIRA三項重要的國際手機攝影大賽中都獲過獎,下面這幾條對於我從一個普通攝影愛好者到受到一些國際賽事的承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的獲獎作品在這篇文章裡有總結) 提綱: 手機攝影幾個有益的練習 本人常用的幾個簡單技巧 提高手機攝影水平的幾個觀念性問題 △ 韓松 / 攝 iPhone7p。巴郎山。 PART 1 手機攝影幾個有益的練習 提高手機攝影水平,需要經過一些練習,將觀念、觀察和後期技術內化。 1.1 對一個場景多加研習 面對同一個拍攝對象,我通常一個人做頭腦風暴。 舉個例子,獲得2015年人物類金獎的那張照片,前後我進行了這些嘗試。 △ 韓松 / 攝 iPhone5c。一個場景的多種嘗試,嘗試不同的角度,等待鴿子合適的分佈情況。 △ 韓松 / 攝 iPhone5c。這張不錯,紅房子排列很有節奏感,但是鴿子分佈還欠一些。 △ 韓松 / 攝 iPhone5c。這張更好一點,不過頭戴黑紗的女人和鴿子的分佈有點衝突。 △ 韓松 / 攝 iPhone5c。試試調成黑白呢?好像還是有紅色畫面會更好。 △ 韓松 / 攝 iPhone5c。就它了,主題明確,鴿子的形態有張有弛。此片獲得2015年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金獎。 拍一個東西,不停地拍,不同角度,不同光線地拍,是因為不可能有人物正好出現在你所要的三分點上,也不可能有那麼多對稱的場景來讓你捕捉,神奇的光線不會乖乖地畢恭畢敬地投射在你身上。對稱、對角線、黃金分割構圖,是通過什麼方法實現的?顏色的獲得是靠觀察的挖掘,還是靠後期的調諧?一個決定瞬間,是設計場景等待而來,還是包括場景都是一瞬間的事?這些都不是看看文章和聽我在這兒說幾個技巧就能實現的。從技巧,到最後落到一張照片上,是需要操作流程的,我們需要反覆琢磨這個流程。這個方法很有益,無論是保證成片率,還是對我自己提高觀察和拍攝水平。比如最近的作品: △ 韓松 / 攝 iPhone7p。里斯本街頭,嘗試不同遠近,不同人物分佈,不同的比例。拍攝中我在等待,也在思考。 △ 韓松 / 攝 iPhone7p。最後得到了人物比例和形態都比較滿意的一張(文章後面還有這個場景的另一張輸出哦,彩色的)。 1.2 控制住幾個關鍵幾何位置 中心點、三分點、對稱軸、引導線。以及由他們衍生出來的位置。 其實本質是還是用簡單的骨架來練習那些已經說爛了的構圖法則。如對稱、對角線、網格、框景、三分法……但!上面說的幾個位置絕對不是攝影的必要法則!!!只是初學者比較容易控制,很快能出效果的「咽喉位置」,大家最開始可以從這些關鍵位置入手,做一些比較「直白」的簡單關係練習,到後面,不自覺地在複雜的場景中也能運用了。 △ 韓松 / 攝 iPhone6。日本高松。一點透視,對稱構圖,簡單的關係控制了局面。 △ 韓松 / 攝 iPhone6。日本京都。引導線構圖,最常見的攝影簡單構圖方法之一。 △ 韓松 / 攝 iPhone7p。青海。控制了三分點的位置。 1.3 模仿好的作品練習 儘管許多科班出身或是高屋建瓴的攝影師一再強調不要去模仿,不要去生搬硬套,但模仿好的作品對於幫助一位手機攝影者上路還是很重要的。真正需要我們慎重的,是選擇模仿的對象,以及模仿的方法。 審美趣味和藝術價值取向決定了你模仿的對象。光就IPPA的評獎取向,「好照片」的取嚮應該是——通俗耐看,主題明確,略帶深意的。舉個例子:我「模仿」香港著名攝影師何藩的一張照片。 △ 何藩 / 攝。香港。 △ 韓松 / 攝 iPhone7p。里斯本。 「模仿」了何藩,但是也有自己的考慮最直接的模仿對象便是IPPA、MPA、MIRA主頁上歷年的而獲獎照片,我建議是近三年的,因為頭幾年的風格略非主流。不建議模仿:網紅的糖水照,甜膩得發紫的食物攝影,以及這種小中產審美趣味的背景虛化。 模仿不是表層模仿,最好從構圖,色彩,場景三個方面來解讀。這些照片是否用到了什麼構圖模式?如果不明確,那麼是哪個部分讓照片變得精彩?色彩是用到了對比,還是調和?場景和主題的關係如何解讀? △ Michal Koralewski / 攝。上圖是去年IPPA金獎得主的照片。IPPA官網上的獲獎作品是不錯的參考材料。 1.4 抽象練習 試著讓所見和拍出來的東西不一樣。「所拍即所見」是手機攝影最方便之處,也是最容易因為慣性而讓照片變得平庸之處。抽象練習,幫助我們逃離這種慣性。 △ 韓松 / 攝 iPhone6。像拍建築一樣拍鋼琴,而不是具象地表現之。 △ 韓松 / 攝 iPhone7p。川藏線,抽象的風景。 PART 2 本人常用的幾個簡單技巧 一大阻礙手機攝影水平提高的原因就是,「所拍逃不出所見」,不會歸置、提煉和控制。以下幾條操作技巧,是我經常提醒自己要遵守的,簡單的,卻又常常被初學者忽略的法則。 2.1 擺端正了 我們觀察世界,頭稍微歪一點,不會覺得世界是傾斜的。而對於照片來說,地平線的一點歪斜都會被敏感地感知。所以攝影操作的開始不是去尋找那些莫名其妙歪歪斜斜的「創新」,而應該是把手機擺端正了,老老實實,輕鬆明快而又堅定地拍下場景。去看看2016年IPPA的獲獎作品吧,至少一半以上遵循這個原則。 這意味著你要做到:讓水平線條水平,讓豎直線垂直,不能讓豎直線垂直的時候至少保證水平線水平。 這還意味著,即使你要仰視,俯視,要擺正、端平手機。 △ 譚凌飛 / 攝 iPhone6。日本金澤。端正,擺直,讓建築自身的美說話。 △ 譚凌飛 / 攝 iPhone6。香港。儘管街道元素複雜,但是依然需要堅持橫豎線條擺正,此片獲得2016年MPA 街道類榮譽獎。 擺端正不是金科玉律,你可以說荒木經惟、森山大道有大量歪歪斜斜自然的、放鬆的、充滿力量和衝突的照片。這裡說的擺端正是要避免那些尷尬的歪斜,以及對拍攝場景的心中有數。 2.2 強化母題 任何東西都能成為母題。一個物體,一道光線,單個人,某種植物,等等。我們要做的,是想辦法讓他們以某種方式強化。這種重複可以是直白的:可以是事物的完全重複、漸變、節奏。差別很小的東西,以一定的方式並置,這是一種安全的、主題明確的、成功率極高的構圖方式。某種色系的聯繫、光線的某種散射,軟硬程度,方向,質感……一切一切都能成為母題的重複元素。 △ 韓松 / 攝 iPhone7p。波爾圖街頭,通過建築外立面的母題重複讓畫面充滿了節奏感。 △ 何藩 / 攝。儘管人物各不相同,凡是我們依然能感到它們是強有力的母題語言。 2.3 放低和緊貼 這個方法能體現手機輕薄方便的優勢,我在許多地方都提到過。前面說到了手機鏡頭和人眼的近似性,也提到了我們提倡的「照片的陌生感」。放低和緊貼就是最方便的方法,用手機探索人眼不能達到的視角,以獲得陌生感帶來的衝擊。你可以如螞蟻一般看到地面的質感,如小動物一般和寵物交流,如同微塵一般窺探一灘水中反射出的廣闊世界…… △ 韓松 / 攝 iPhone7p。法國國家美術館,貼近水面。 △ 韓松 / 攝 iPhone6。香港。 2.4 別拍全 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照片之外的部分會在觀看者的腦海中以他自己的生活經驗自行「補全」。這無疑給了照片和觀賞者一個「交流的機會」,通俗地說就是給了我們「更多想象」。不拍全,只拍所見事物的一部分,能讓表現對象更情切、畫面更飽滿、更充滿不平衡的張力。 △ 韓松 / 攝 iPhone7p。莫斯科。 △ 韓松 / 攝 iPhone6。北京鳥巢。 △ 韓松 / 攝 iPhone5c。不拍全人物,更有一種「闖入性」的侵略感。 PART 3 提高手機攝影水平的幾個觀念性問題 一般人認為,對觀念的思考是藝術家才需要做的事情,作為普通的手機用戶只需要學會按快門、構圖、後期,拍出喜聞樂見的「好看」照片即可。殊不知,即使只想拍出視覺上「好看的照片」,恰恰不只是操作、法則和後期技巧到位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觀念問題。 3.1 找到自己興奮點 「如果你喜歡拍照,那麼你一定不是喜歡拍照本身,而是存在一些你特別有衝動記錄下來的東西。」這便是自己攝影的興奮點。 在我理解中, 攝影只是媒介,真正要表達的是你的生活,是你的視覺審美情趣。 手機攝影最好的做法是多拍熟悉、能夠容易得到自己和能很敏銳覺察到的題材。因為這些題材最容易代入我們的情感,同時也最能反映我們知識結構和生活閱歷的與眾不同,最能激發我們的拍照衝動。手機攝影要出好片,不應該是看到別人的好片就去拍,而是看自己生活經歷著什麼,什麼讓自己有拿起手機拍下來的衝動。 以自己為例子。原畫冊工作室有建築學背景,同時也是城市旅行愛好者,所以我們的作品大多是建築、城市、人文。我們熟悉和喜愛。因為我比一般人更懂得發現建築的美,比喜歡自然風光的人更能在城市的活力中找到樂趣。 △ 譚凌飛 / 攝 iPhone6。京都火車站空間。此片獲得2016年MPA建築類榮譽獎。 △ 韓松 / 攝 iPhone 7p。巴塞羅那街頭,建築外立面的幾何形體在陽光下形成美麗的明暗面。 △ 韓松 / 攝 iPhone 7p。里斯本街頭建築。 △ 韓松 / 攝 iPhone 7p。玻璃金字塔。 △ 韓松 / 攝 iPhone 7p。巴塞羅那街頭。 著名手機攝影師劉辰(Cocu Liu)曾生活在芝加哥,他便把芝加哥這座城市的冷峻和繁華表達得淋漓盡致;對於體育老師張煜(我的照片是體育老師拍的)來說,他的日常生活是一群孩子的體育課,所以他能把孩子們的天真爛漫表現得真實動人。 其實,大千世界有那麼幾樣東西能讓我們興奮便足矣。你的是什麼呢? 3.2 提升審美 「審美不能量化,但絕對有規律。」 我是這樣理解審美的:它有規律,你可以去學習和掌握它的規律,但是這些規律無法被量化。一個美的東西,一定能用某種規律來解釋;但你運用某種規律,卻不一定能創造美。審美有天賦部分,也有熏陶和培養的部分。 我認為攝影愛好者要面臨兩個審美問題: 知道某件東西能否能稱為美-為自己的攝影確立目標 能分析這件東西為什麼美-為自己都攝影提供解決方案 大多數手機攝影用戶其實是沒有精力來進行系統的審美訓練的。審美方面的基本訓練我有些建議: 練習一:學習三大構成(平面、色彩、立體)基本原理,基本了解審美中的「規則」問題。 練習二:從「喜聞樂見」視覺作品學習:國家地理經典攝影,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電影,名畫,獲得至少是正確的,最易理解的美的信息輸入。 練習三:試著用練習一中所學解釋練習二中的東西。 練習四:一段時間後重新審視生活,看看自己對美醜是否有不同的想法了。 △ 韓松 / 攝 iPhone 7p。波爾圖。 這樣比喻吧,美醜之差是紅與黑之差,審美高下是深紅和淺紅的問題。我們要學會判斷紅黑,然後盡量多地拿捏紅的深淺。並且能簡單地批評深淺。 3.3 遠離刻奇 「對被廣泛倡導的東西保持懷疑。」 在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讀到了刻奇(Kitsch)一詞。這個詞被翻譯為「媚俗主義」。手機攝影作為典型的受眾極廣的大眾藝術愛好,每天都有無數照片被創造和傳播,大眾的傳播幫我們篩選出受歡迎的照片,這些照片「總不會錯」,但後者的刻意模仿便「有可能錯」。 如果只想拍「不會錯的」「還比較好看的」照片的話,那就把刻奇進行到底吧:去中國最佳100個觀景點,去學老法師打鳥拍荷花(手機通常完敗他們的長鏡頭),去按網紅的構圖和後期拍糖水照,去街頭拍老頭老太太記錄「歷史的痕跡」。 如果要提高手機攝影水平,記住刻奇的存在,避免之——盡量拍審美觀正而具有一定陌生感的照片。 舉個例子,我們搜百度圖片看看大家是怎麼拍高迪的作品巴約之家的: 具有陌生感的照片,具有鮮明的特徵: △ 韓松 / 攝 iPhone 7p。高迪的巴約之家,用最簡單的黑白灰加上線條與幾何形體來表現。 巧妙的地避開了網路上流傳的那些「刻奇」的拍攝,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還有重慶,百度圖片上的是: 好吧雖然有的比較炫,但對攝影來說真的沒有太大價值。於是這樣來表現:怎樣在霧霾天中,拍出好的外景照片? △ 韓松 / 攝 iPhone6。用空靈的視覺表達一種別樣的重慶。 幾個技巧,或許有些碎片化,但是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做的,還是思考一下觀念。審美很重要。不是嗎? 增加一些最近的手機攝影+圖說,來給上面的建議添些料吧。為避免給初學者造成誤導,下面的照片換個風格,盡量少以單純的幾何形式表達。 △ 韓松 / 攝 iPhone7p。布達佩斯。電線桿不是討厭的東西,反而是「母題」,控制住了局面,也沒有搶人的風頭。 △ 韓松 / 攝 iPhone7p。布達佩斯。佔據了「重要位置」的元素。 △ 韓松 / 攝 iPhone7p。里斯本。還是「母題」,還是「反刻奇」。 △ 韓松 / 攝 iPhone7p。布達佩斯。發現其中的「母題」了嗎? △ 韓松 / 攝 iPhone7p。關鍵位置。 △ 韓松 / 攝 iPhone7p。簡單關係一幅。 △ 韓松 / 攝 iPhone7p。幾何、光影和人,慣用素材。 △ 韓松 / 攝 iPhone7p。莫斯科。不拍全又一例。 △ 韓松 / 攝 iPhone7p。母題控制局面又一例。 △ 韓松 / 攝 iPhone7p。文中出現過的場景的另一種詮釋方案。 本文地址:http://www.uisdc.com/improve-phone-photography-level 【DC Films 商業廣告攝影專業公司 – 提供商業人像攝影、商品攝影與影像後製服務】 更多商品攝影,商業攝影的案例分享 商業廣告影片精選 人像攝影精選 募資影片精選 MV 精選 期待與您合作 DC Films 商業攝影&廣告製作流程 現在就告訴我們專案細節,任何需求皆可客製化調整,對於製作流程細節有任何疑問歡迎直接與我們聯繫。 聯繫我們 Like Us